伴随着《友谊地久天长》的歌声,8月8日晚,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成都露天音乐公园圆满落幕。
本届大运会精彩无限,体育、文化、教育等多元融合,向世界展示出成都作为国际大都市的风采,也向世界传递出四川作为“天府之国 ”的魅力与活力。
赛场内,运动健儿们挥汗如雨,不断向奖牌发起冲击,飞扬青春风采;赛场外,“四川智造”从基础保障、赛事服务等多个领域为大运会“保驾护航”,同样展示出硬核的实力。
(资料图片)
保障实!
“四川智造”高水平服务护航平安大运
从开幕到闭幕,12天里,成都大运会向世界呈现了一场精彩的盛会,让来自113个国家和地区的6500多名大学生运动员留下了美好的大运记忆。
从电力通信到交通保障,12天里,大批“四川智造”以高水平的服务为大运会成功举办保驾护航,成为“大运时刻”背后的坚实支撑。
“孤岛式”微电网承担大运会开幕式演出电力负荷
电力方面,“孤岛式”微电网成为大运会场馆运转强有力的“能源心脏”。由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分公司提供的“孤岛式”微电网设备采用“三路独立电源+双电源切换+UPS不间断电源”的方案,设计了2组14台中压发电机,相互独立,互为主备,实现零毫秒切换,确保了开幕式供电万无一失,也持续保障媒体中心及比赛场馆核心区域的供电需求。
为大运通信保驾护航
通信方面,完成所有比赛场馆及赛事区域4G/5G信号100%覆盖。构建省、市、县、前线指挥部一体的扁平化通信保障工作体系,累计新建、改建、扩建无线基站7683个,核心枢纽机房12个,重要干线光缆15626皮长公里。同时,还进行了800兆系统大运会专项建设,通过新建基站、增添移动通信车等手段,全方位确保了大运会相关区域的800兆信号良好覆盖和用户容量需求。保障期间,800兆系统高质量平稳运行,重要区域和重要线路的基站及室分系统零故障、通信零中断、用户零投诉。
熊猫造型氢能大巴车
交通保障方面,新能源车辆的使用比例创历届大运会之最。四川共投入1340台新能源大巴和1000余台新能源小车用于交通服务,其中东方电气提供的氢能源熊猫大巴格外“吸睛”。其采用氢气作为原料,只排放纯水且无二次污染,据估算,一辆氢燃料电池大巴每行驶100公里,可减少约80千克二氧化碳排放,年减碳量超过70吨,相当于4000棵树的固碳效果。
亮点足!
“四川智造”高科技含量成就精彩大运
“四川智造”护航大运,更添彩大运。
无论是与赛事相关的场馆建设、辅助设备,还是与运动员生活相关的吃、住、行等各个方面,“四川智造”都有亮眼表现。
简阳市文化体育中心拥有全国唯一多折面异形现浇清水混凝土跳水台
看大运场馆,简阳市文化体育中心(东来印象)外观设计采用成都地区瓷胎竹编造型,“蜀”味十足。走进其中,表面光洁、折面平滑的跳水台“含金量”十足。这是全国唯一多折面异形现浇清水混凝土跳水台,其清水混凝土浇筑和地面透水铺装技术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技术,实现建筑垃圾100%资源化处置。
记者了解到,大运会49个赛事场馆中,有22个开展了智慧化改造,实现了场馆运行全方位感知、场馆服务全业务监管、赛事保障全过程可控。
运动员跟随AI智能健身镜“沉浸式”锻炼
为运动员配备的辅助设备也集智能化、趣味性于一身,让训练更加科学有效。成都高新体育中心体育馆配备的乒乓球机器人是中国乒乓球队“同款”,和真人相比,发球速度、旋转、落点更加精确。而成都拟合未来科技研发的“魔镜”AI智能健身镜,是集成了43英寸高清屏幕、麦克风阵列、光感、体感等技术的智能终端,可以带领运动员随镜中教练“沉浸式”进行赛前放松和赛后拉伸。
与此同时,围绕参赛健儿们的吃、住、行等生活端需求,“四川智造”也从细节处带来贴心服务,提供便捷、暖心的体验。
运动员在成都的“家”——大运村,就处处充满科技元素:运动员每天乘坐的四川道达摆渡车,因行驶平稳、操控灵活被昵称为“小白龙”;充满“未来感”的无人驾驶接驳车,是大运会历史上首次采用自动驾驶技术服务,由成都科创投集团所投企业蘑菇车联提供;在欢迎中心表演欢迎舞蹈的双足仿人形机器人也是“成都造”,是国内首款可实现快走的小型双足机器人;大运村配备的智能翻译机,小“黑盒子”可提供83种语言在线互译、文本转换和语音合成服务,方便各国队员和媒体记者交流;双臂拉花咖啡机器人,凭借强大的人工智能学习系统,让机械手臂能稳定制作“像素级”的拉花图案……
保障大运会交通的新能源车辆
赛场内外、村内村外,“四川智造”大放异彩,仅成都的科技企业就提供了170余项技术产品,覆盖30余个场馆、大运村等空间,成就了科技赋能赛事、科技彰显美好的佳话,生动诠释了“绿色、智慧、活力、共享”的办赛理念。
后劲强!
“大运遗产”托起体育产业腾飞“东风”
“成都大运会将会是未来大运会办赛的标杆。”8月8日,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FISU)秘书长艾瑞克·森超对媒体记者感慨道,本届大运会的基础设施、设备以及场馆都非常出色。
而“后大运时代”,已在赛事中表现出不俗水准的“四川智造”,将有望借“大运遗产”余温、乘“体育+”产业腾飞东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开启新的发展篇章。
在筹备大运会的过程中,成都体育产业已迎来飞速发展。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成都市累计签约重大体育产业项目115个,签约金额超过870亿元,2022年成都市体育消费的总规模提升至578.6亿元,较2018年增长了44.5%,并入选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2022年成都市体育产业的总产值达到了1005亿元,增加值达到385亿元,相比2018年分别增长了59%和79%。
东安湖体育公园“一场三馆”
展望未来,成都已锚定新目标:力争今年实现体育产业增速超15%、产值超1150亿元。到2025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500亿元,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全市体育消费总规模突破800亿元,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不仅有‘办赛、营城、兴业、惠民’的综合效益,还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倍增器’的效果。” 据成都市体育局副局长陈志介绍,成都将进一步释放“大运效应”,促进以“体育+”“+体育”为特色的文体旅农商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引进一批链主企业、重大项目落户成都。
可以预见,今后将有越来越多的“成都智造”、“四川智造”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成果转化落地,积极赋能美好生活,有力推动经济发展,为我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迈向更高质量发展贡献新的力量。